|
國內的大部分行業都應該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吧,貨架行業也沒有例外。國內的貨架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畢竟對于國企和外資來說,這種低附加、低利潤的產品沒有什么吸引力。 回到正題,貨架行業內幕的幾種表現: 1、正規投標或者比價,最低價可以做到負利潤。這種情況一度讓很多銷售人員為之瘋狂,怎么可能競爭對手會做的這么低的價格?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確實有時候為了達到擠壓對手的目的,有時候可以低于成本銷售。但是這種情況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很少很少發生的。大部分的情況是其中一家參與投標方已經與貨架使用方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緊密合作。貨架的數量和規格誰來監督?99%是使用部門啊。 2、所有參與投標或者比價的供貨商都沒有與客戶部門達成合作,這個時候純粹是比膽量的時候,誰的膽子大,可以把材料降到最少,誰的成本就低。如果萬一被客戶發現了,只能認罰或者退貨。其實很多客戶只要能使用就滿意了,很少有人去認真的比對合同與實物,更何況使用部門很難拿到合同的細節文件。 3、至于貨架成本: 國內的貨架企業生產成本沒有大的差別,無論企業大小、在使用同樣的材料材質和厚度的情況下,成本幾乎是一樣的。 |